江學勤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1月25日02版)
  奧斯卡獲獎電影《美麗人生》,講述了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數學家約翰·納什的人生經歷:納什早年即顯露出數學天賦,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博弈論,他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去麻省理工任數學教授。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,越來越嚴重,影響到了他的工作和婚姻。不過憑藉不懈努力,納什的病情神奇地好轉,最終回到了普林斯頓大學並且獲得了諾貝爾獎。
  在常人看來,這是一個關於愛與信念的感人故事。然而,事實卻與此有很大不同。這部電影是根據納什的傳記改編的,在傳記中,納什並沒有精神分裂症。他是一位同性戀,出於壓力而無奈結婚。他的舉動確實怪異,而且脾氣暴躁,他始終在逃避工作和婚姻,生活也過得無比苦悶艱辛。納什如果沒有患精神分裂症,那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呢?
 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我們首先需要考察情緒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。在《可預測的非理性》中,心理學家丹·艾瑞里解釋,我們慣常對情緒、思維與行為之間關係的理解是完全顛倒的。人們以為,我們做決定時,首先會理性地思考利弊,然後採取行動,最後根據行為的結果獲得反饋,產生情緒。比如你路過一家有很多人排隊的咖啡店,你去買咖啡,大多數人會認為是自己本來就需要喝咖啡,然後去排隊買。可是丹的研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。實際上我們最先產生的是情緒,然後根據情緒做出行為,思維只負責最後給自己的行為以自我解釋。如果你去排隊買咖啡了,實際很可能是你看到排隊的人才產生了想喝咖啡的情緒。可以說,是情緒與潛意識真正決定我們的行為。
  既然行為實際上由情緒決定,那我們也就可以得出如下推論:一個人事業和感情成功與否,不僅取決於他的教育背景或是天賦,更主要地取決於他的情緒狀態,以及他控制情緒的能力。
  現在我們回頭去看納什的生活。納什是一個幼稚且不自信的人,他沒有勇氣拒絕婚姻,結婚後又無法適應,想要逃避,不願承擔自己的責任。在這種情緒狀態下,他的行為反常,有意使自己的生活一團糟,以求逃避。然而,當他真的陷入生活窘境之後,思維會自動給他一個合理化解釋,即他的同事欣賞不了他的才華,他是一個孤獨的天才,不被人理解才導致如此。他又不斷強化這種解釋,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,他最終喪失了友情、愛情和事業。
  要知道,一個有超常天賦的人,尤其是在從事創新性的突破事業時,情緒狀態相對的會不穩定、不可控。不穩定讓他更敏感,有可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東西,但也可能使他更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。一旦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上控制不好情緒,會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,納什就是一例。不少演員、藝術家、作家生活崩潰、自殺,也是這個原因。
  遺憾的是,常人往往認識不到這樣的道理,以為糟糕、怪異的生活是創新活動的必然產物,是無從避免的。大家都熱捧創新人才,卻缺少對他們心理狀態的關註與引導,不去關註對人的情緒控制能力的培養。更有人因為種種誤解,以為他們的反常情緒狀態沒什麼大不了,甚至是必然的,這導致許多創新人才不僅因為沒能得到及時幫助而十分痛苦地生活,也因為自身心理控制的問題,限制了才華的施展。
  今天的中國,有許多超常培養項目,諸如奧數班、超常班、少年班等,這些項目又都是年齡較小的學生參與,他們的心理與情緒控制能力正處在關鍵的養成期,如果急功近利, 只要求他們出成果,獲得國際奧賽金牌、上北大哈佛等,這對他們恰恰是一種巨大的傷害,也會毀掉許多本來的天才。
  創新和心理抑鬱,也是我親身經歷的。當年我從耶魯大學畢業,很相信自己的才華,卻不重視情緒的控制,心理十分不穩定,於是導致生活中做出許多錯誤的選擇。我無法處理好感情問題、和同事吵架、與朋友產生矛盾,工作也一團糟。終於,我意識到解決問題的根本在自己內心的情緒調控。我開始不急於追求工作上的成就,而是坦率地面對自己,嘗試進入積極情緒的正向反饋與良性循環。我開始鍛煉身體,吃健康食物,更重要的,捨棄自己原來對他人與社會的負面態度,嘗試著與人合作,漸漸地我的生活狀態越來越好,原來一直求之而不得的工作上的成就也自然而然地到來了。
  超常的天賦,對於那些孩子來講,是一筆寶貴的財富,也是巨大的危險。如果真的要讓他們發揮出潛力,就不能急於求成,要把教育的重點放在自我認知、心理控制上,而不是一味追求考試成績、項目成果等。
  無論是約翰·納什的經歷,還是我的個人經歷,以及千千萬萬受心理抑鬱折磨的創新人才的經歷,都告訴我們,需要反思教育體系和對待人才的態度。我們真正要做的,是建立一套完善的體制,教會學生過健康的生活,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。只有這樣,他們才能幸福生活,也才能發揮潛能為社會作最大的貢獻。  (原標題:為什麼說超常天賦既珍貴又危險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40lanm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